10.18.2011
近日觀看新聞有感
我曾和一名在東京工作的日本朋友交談,我很想稱讚一下對方國家對於古蹟的維護和保存(他們不是將古蹟或文物束之高閣,反而讓它變得與人群更親近,比如東京上野公園、明治神宮等),即使身為一名觀光客的我,也覺得跟這些地方沒有距離,因為每天有數以百計的人穿越這裡,把這裡當成自家庭院一樣到裡面散步;而當我嘗試用軟實力來稱讚日本處理這類文化遺產的表現時,對方提了一個問題:"為什麼是軟實力?" "難道我們國家不可以有硬實力嗎?"
同樣的例子,當韓國學生向我介紹首爾的歷史景點,比如景福宮時,他提到去年這個時候南北韓邊防對峙的一些問題,提到兩韓僵持已久的外交關係,我想,在討論兩國關係以前,身處一個敏感地區的我們,是否更需要先解釋一下這類兩韓或兩岸關係?
想說的是,因為我們身在台灣已久,受到台灣政治與扭曲的/不健康的外交認知灌輸也久,居然已經不自覺地把相等的困境和問題放在其他國家身上來看,我相信我提的問題對其他國家的人來說顯得有點多此一問,但對於我們而言,卻是另一層深刻的省思和面對(我其實相信大部分人是選擇不面對的)這是個人打算修僑政事務與外交的主因,不怪日本朋友和韓國學生的直接,(韓國學生曾說,台灣大學生媚日嚴重,對求學的不重視已經來到堪憂的地步,他當初如果能夠去上海,他會去上海)而釐清我們所在地面臨到的政治與外交尷尬之後,想特別針對日前上課所提的非傳統外交做回應──因為傳統外交不可行,所以進行金援外交,農教外交,醫療外交等非傳統外交來維繫我們和世界的關係,這是我對非傳統外交的解讀;直到最近的文化外交和綠色外交等,但不管怎樣,每當我讀到這類資料,都有一種這是用台灣人的智慧和能力來出賣自己以換取國家利益的感覺,而弔詭的是,我們又換到了怎樣的國家利益了呢?
相對來說,最近看了一個電視採訪(新聞主播對兩名企業第二代合創時尚雜誌的訪談),提到台灣近年經濟出現了名媛經濟和型男經濟的特色,比起傳統消費者的心態,現在的名牌除了傳統的貴婦風,也開始設計年輕人的款式,市場行銷打著年輕路線的概念也快10年,因此,從某指標性貴婦百貨開張開始,搭配信用卡和現金卡的大量發行,名媛經濟的時代也揭開序幕,當然,隨之而來的卡債風波,也是這時代的首要產物-聽完採訪後第一個感想是──台灣有這麼不好嗎?受訪人幾度提到因為早年到國外受教育,很欣賞當地人享受生活的方式和態度,所以想把這種生活步調帶回台灣;我想,她可以代表台灣一部分人的思考方式,很努力要把國外的東西引進台灣…,但我不懂的是為什麼老是要台灣去複製他國的東西/文化/生活,當你試圖要複製或效仿時,潛意涵是否主張了台灣其實不夠好、台灣其實不如這個他國?特別是生活態度或方式這一塊,我覺得政治方式可以效仿、環保策略可以效仿,但獨屬於"人"這塊的東西,一經效仿,就會立刻失去原本的特色,所以,為什麼要"引進"?為什麼不是"介紹",而後讓台灣人自己決定效不效仿?
其實在亞洲的市場行銷或品牌銷售最喜歡做的一件事就是讓你變得跟xxx一樣,但為什麼我們要變得跟她一樣?自己真的有糟到你想變成跟其他人一樣嗎?我相信有很多人會意識到這句台詞背後僅是某個時代優雅或時尚明星的代名詞,但我也相信更多人不是,更多更多的女生(男生也許也會)會為了追求時尚和潮流來盲從這個品牌,然後再度塑造名牌神話,這是現代台灣社會的一個特徵,是資本主義底下的必然現象,只是,資本主義有問題,社會主義就比較好嗎?華爾街不好,那Occupy華爾街就好了嗎?我認為這些事務得再用更細膩的方式去思考和診斷,絕對不是一個二分法就可以搞定的;比方上週的百年國慶,某報頭版頭條大幅刊出三領袖的說詞:"台灣等於中華民國","共產黨政府繼承了孫中山革命的精神,特別是統一的理想","國民黨繼承了國父的遺志,把民主政治在台灣實現了"等等
當中一看就覺得有些奇怪,這個國民黨講的不該是當時的國民黨,而且國父其實是不碰政黨的,還有把民主政治實現的為何只有國民黨?難道不該是全台灣人民共同實現嗎?再來是共產黨繼承革命精神,特別是統一的理想,若記得沒錯,國父當時的統一該說的是推翻滿清之後的中國統一,而非現在這個紅色大陸的統一,而中國統一和兩岸統一根本有著本質上的不同不是?國父逝世的時候,蔣介石政府都還沒來到台灣,何來提到兩岸統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