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5.2013
萬馬奔騰(9) 柏克萊修課
因為選課截止的關係,選到了最後一個session,也是session E的課, 這期最短,只有三周,
剛好配合我的需求,只是課程內容就比較不能強求, 我選了一門勉強跟研究領域相關的課
從影像看美國社會和文化(以種族和性別議題討論為主), 這門課要求蠻嚴格,上課點名跟分組討論,課前除了有讀物還要交兩份報告, 雖然總共只有6堂課,但老師上課很認真,卻也很活潑,很喜歡跟學生互動; 雖然感覺得出來她不是太有經驗的教授,但對班上一半以上都是大陸同胞的弟弟妹妹而言,是個很親切的老師; 之所以這樣說的原因是我在可以換課的第一周,去旁聽了幾乎所有這期開的課程,計有從購物看美國人的消費文化,美國的飲食文化以及美國漫畫中的英雄主義等等,這門課的老師非常親切也替學生著想. 所以雖然對女性主義和性別相關的議題沒有特別感興趣,但仍留了下來.
和大部分亞洲學生不同的是,很多人覺得美國課堂的上課方式很活潑自由,鼓勵學生踴躍發言,但華語教學的核心也在以學生為中心, 所以相對來說, 從一個老師的角度來看, 要如何只是照本宣科的上課, 我還不會.因此, 若說上課的同時也觀察課室互動和教室經營, 我覺得一個教授要如何適切地控制人數多的班(50-100人), 使這個班流暢地進行小組討論或提問,是個值得挑戰的問題, 因為這同時牽涉到學生對這門課的熟悉度和語言能力, 老師的討論方式以及學生是否意識到自己也站在主動學習的地位,可以盡量的質疑和挑戰老師的觀點, 影像文化是一種,消費主義是一種; 如果自己的專業和這門課差得比較遠,像我這樣, 就真的比較難跟上老師的腳步, 而值得一提反而是另外一門小班制我自己去接觸的亞裔族群的課
這門課名稱為「亞裔移民社區的法律問題」,本來和「華裔美國史」一樣是我的第一志願,無奈時間無法配合, 但教授人很好, 我試著寫信請問老師是否可討論相關內容和旁聽, 老師很大方地說歡迎,並且Feel like home!
這門課四學分,所以一次上四小時,一周兩次,共上八周,教科書厚厚一本, 可和大學時期的中國文學史媲美, 老師也是指定每周的閱讀進度,然後一開始先進行小考,再來是小組帶領一個主題介紹並帶同學討論, 我這次參與到的主題很酷, 是討論種族仇視言論和自由言論的議題, 內容以種族歧視為基底, 負責報告的同學先介紹主題,定義然後給出討論問題; 當我作為一個Observation時,真的超興奮, 這才叫上課! 這才是真的把閱讀到的東西融會貫通並且有和同儕老師交流想法的機會, 即使討論的議題對我來說比較陌生, 我本身不屬於這個社會, 從小沒有移民背景和少數族群的生活經驗, 雖然對華裔歷史有一些認識, 但當談到一些細微的感受之時, 都只能當旁觀者; 來修課的同學就不同了,修課18人中,除了一位白人女生外,3個穆斯林,其他都是亞裔, 還有3個一看就是台灣出來的華裔男生,只是他們沒跟我說中文, 無法確定.
這次觀課的經驗, 給我的感想是, 美國大學的暑期選修課中, 仍然有分量足夠, 深入議題討論的課程, 一樣充分需要修課學生的主修和領域相關,以及課前預習, 否則修上一門種族歧視與法律的課,沒有法律背景或不是社會學或歷史學領域的來修, 會感到鴨子聽雷, 雖然可以理解這樣的遭遇, 比如近日發生的美國黑人少年被白人殺害,卻遭當庭無罪釋放以及陳果仁案的族群仇視引起的迫害, 這類的議題,看似清楚,實際牽涉到的環節百百種, 從社會學,法律條例,族群主義和歷史的角度來看,都各有不同的角度看解讀,也是老師經驗老到,本門課後半堂像是法庭辯論一樣,老師分成三個主題,學生當場選主題討論,而後老師要求學生回答同意不同意此一議題,並闡述原因,闡述過程老師會不斷質疑並挑戰學生觀點,速度之外讓我相當佩服老師的反應和對自身領域的了解, 雖然一堂課3個半小時下來, 完全精疲力盡, 但對我這個旁聽者來說真的大開眼界並且不虛此行, 當下只是覺得, 如果英文程度再好一點就好, 至少可以掌握到老師說的那些關於法律的專有名詞和解釋!
很感謝這個計畫讓我有幸來到加州最老的大學,也是世界知名的學府UC Berkeley修課,
雖然只來了短短數周,甚至只旁聽到一次專業科目的課程,已經讓我大呼過癮,並且為華裔的未來感到光明! 當中休息時間有個華裔同學主動用中文跟我聊天, 他問我從台灣哪裡來,並說
他外婆住在台電大樓, 我說真巧, 我的學校就在那兒, 他還說自己其實是UCLA學生,只是
暑假來UCB修課, 我說跑這麼遠?好認真!他說因為他家住Fremont(大舊金山地區的一區)離Berkeley不遠,所以就近修課,我還是開玩笑跟他說 「你好認真」, 他才靦腆笑說 爸媽嫌他暑假在家沒事,應該找點事做!
(來到舊金山第9天,除了被路上的街友搭訕外,總算也博得了位華裔小男孩的青睞=)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