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0.2013

萬馬奔騰(5) Visiting Brad Owen, the vice go (Washington state)

聖馬汀大學 Olympia市長 WA state副州長

今天是實習參訪行程的最後一天,雖然華語組本身沒有拜訪華校的行程,但透過參觀聖馬汀大學,和該校接待來自中山醫學院的遊學團相見歡也間接參觀到了該校在進行二語教學的一個方式我和大多數台灣年輕人一樣,對政治沒有熱情也不感興趣,在歲數稍長並聆聽過各國學生分享的政治觀和各國政治特色後,台灣政治對我而言是一個看似民主實則封建的治國方式,我們可以民選總統,一人一票,但總統選完之後,大家開始無建設性的批評總統,既然你覺得他做不好,你當初爲什麼選他?當然我們不知道那些批評的人是不是都沒投現任總統一票,但身為民主政治的一员,我覺得出來參選的候選人從大到小,總統到市長到鄉鎮縣市代表,本身的民主素養有多少還在其次,重點是,這批幫忙助選,在上上下下鄉鎮縣市的公家機關工作的人民主素養有多少?以此次參訪的華盛頓州政府(位於首府奧林匹亞市)為例,還不須見到副州長和市長從他們各級員工的談話內容都可感受到他們深厚的民主精神和理念,這和台灣現行諸般種種假民主之名實則四不像的方式大大不同,我並不想長他人之氣焰,滅自己威風,但此行前進州政府最主要目的就是主張台灣秉持的民主核心概念和中國大陸的共產治國是不同的,在此點上,美國當然應該支持台灣,因為我們同為民主陣線一员,而民主不是那麼單單淪於表面的少數服從多數,每個人有投票言論的自由等等,自由一定會有混亂,民主也一定會有面臨犧牲掉少數權益的窘境;台灣是任憑這些民主的缺點一再發生並引以為榮還是曾經做過什麼樣的補救和反省?美國的做法是,他們服從多數但是尊重少數,其實甚至有為了公平起見,只要有一人反對,就不通過;而這些方式往往是在爭吵中甚至混亂中進行,這是民主的可貴也是可惡;而美國人民如何學習這些種種的民主表決方式,是我要強調的重點-他們從小就開始學習,從還搞不清楚什麼叫vote的時候就被要求要vote了,美國小學會花很長時間進行民主方式的教育和表決事情,這些東西,都不需要一條一條列入課本中去背,而是直接在課堂當中實行,學生有不同的意見,互不相讓時,來投票,學生有爭吵,激烈到打架,誰對誰錯時,老師處罰前也來場Class meeting,讓學生自己說出哪裡有錯,該怎麼補救,自己決定受罰方式,這些東西都相當花時間,但收穫是學生從小開始就知道怎麼解決問題,知道什麼叫尊重他人,也知道當大家意見不同時,可以有哪些處理方式,民主在美國的實行方式,重點在「均贏」,他們在盡量求得一個大家都舒服都能接受的方式,雖然不會是每個人的第一選擇,但盡量求得一個彼此能接受的方式,這樣可以避免互相仇視,也可以避免消極接受而衍生之後的問題


另一個和州政府交流的感想是,美國人不喜歡階級劃分,不管是副州長或是市長,他們對待我們這批-從台灣來的各大學學生,一樣的客氣,一樣的禮遇,我相信這是他們一貫的待客之道,也是美國另一項引以為傲的立國精神-尊重每個獨立的個體,他們願意聆聽每個個人的聲音,即便需要花上10倍的時間,他們不喜歡有代表,因為每個人都是代表,而你無法取代任何人,這份從小培養的獨立觀念直接體現在每個美國人身上,也形成了美國特色-一但有需要妥協的時候時,幾乎決定不了任何事,因為沒人想要犧牲自己權益,碰到重要政策時,應該會恨不得請新加坡的李顯龍來做主吧?


     具體的好處是由於每個人都很獨特,所以養成自我介紹的習慣,養成落落大方的態度,而跟另一個有趣的刻板印象一樣,我們通常會把民主和不怎麼愛國聯想在一起,這很奇妙,像大家會覺得,美國很民主,所以美國人應該不怎麼愛國;恰恰相反,如果在7/4獨立紀念日待過美國就知道,美國人比世界上任何的國家都要愛國,他們的愛國心跟他們懂得各式各樣的投票方式很一致,在國慶日前後幾乎看不到家中不插美國國旗的人家,也看不到不慶祝美國國慶日的街道,大家對美國獨立紀念日這一天的懷念和紀念,那種激動之情,舉國皆同-而這些情緒是和以民主立國,人人平等獨立的精神一模一樣的,美國人自言沒有人不是移民,所以美國除了印地安人外,都是外來者,都需要學習如何適應新的國家,這是美國立國以來的困境和挑戰,種族問題和族群對立也是由此而來,憲法明定美國人民不分種族擁有相同的權利,但是佔多數的白人打破原則又把持上位,民主一路走來始終不是條舒坦的路,這也是獨立紀念日珍貴之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