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4.2015

Memorial Day, US

本篇紀事是從周一無端多了一天假而來,連日而來呼嘯而下的大雨和無邊無際的
潮濕忽然把台中和台北結合為一。

以下是我在FB的當日紀事


"Now i know why we have the memorial day...下周一5/25是美國國立紀念日但一直不知道為了甚麼而放問同事大家也說就是memorial....應該像是台灣的軍人節不過更多是為紀念太平洋戰爭而死的美國軍人(本連結主要是讓大家也勿忘為美國而戰的那些亞裔和太平洋島民戰士) "



最近一直覺得自己用FB上癮了,因為太常關切,開始覺得這樣也變成一種隔閡,

把正常和自然會接收到的資訊隔開了,都看到的是一些呼籲大家正視地球資源,
正視貧富不均,少婦孩子文,喜酒文,廣告文,教導大家精神健康文,日本旅遊文等等。

這些都是臉書幫我過濾過的我會想看的東西,但我還是喜歡Random的,看到朋友自由

跑出來的心情和感覺。那怕有多白癡。

回到紀念日。 


Chinese Historical Society of America

這個網站是之前去UCB時,蒐集資料發現的。(順帶一提,我今年初畢業了!!!︰)
UCB也是研究海外華人歷史相當有成果的學校,這個網站時時會有許多更新提醒我不要忘記
這段過去-也同時給我了發此文的主要動機-台灣視角的海外華人和美國視角的亞裔人。
當用中文考慮寫字的時候,提到海外華人,你會想到從中國到海外的中國居民,
但地域轉到美國,或同樣的意思用英文思考時,你會使用Asian或Chinese American,
這樣泛稱字眼而不會使用Oversea Chinese,當中最大的不同其實是地域,
海外,是對誰而稱的海外?中文來看很清晰是指對中國以外的海外,但提到Asian或
Asian American時,我們知道指的是同一批人,但卻其實已經把思考脈絡放在以美國為
本位的地域概念上了,因為美國境內有拉丁美裔人,有義大利裔人,有非裔美人,
因此華裔(海外華人)也是其中一支,而且是合情合理,一說出來所有美國人可以懂的,
但你說Overseas的時候對美國人來說就似乎隔了一層。

就像是台灣會稱二次戰爭為抗戰,而美國會稱二站為太平洋戰爭一樣,是根據你

在的位置而給同一件事情不同的命名,當中也可見命者者本身的意識形態或思量方式。

中國近代史是一齣洋洋灑灑的電影,充滿荒唐和戲劇性。

民初的知識份子十分忙碌,一邊忙革命,一邊忙建立共和,還要白話文運動
還要到處募款,清朝革倒了,還要避免有人復辟,還要阻擋那些舊勢力和
軍閥擁權自立,大部分的老百姓,其實是甚麼也不知道,只知道主人換了,
服裝換了,頭該剃了。上位的是孫中山還是袁世凱也不那麼重要。

暗殺的暗殺,內鬥的內鬥,後來戰敗逃到台灣了。美國華人還是美國華人,

香港還是香港。

華人還是得辛苦過日子,蓋鐵路,做苦工,在異鄉忍受著文化差異,

誰想得到100年後,奧運在北京辦了,世博在上海辦了,全世界人瘋狂
來中國做生意,學說中國話。但在美國的種族問題還在,亞裔或亞洲女孩
是弱勢的刻板印象還在。

校長在某次談話中問到,一位非裔學生家長曾帶著她孩子來找他

表示她的孩子被其他孩子嘲笑皮膚顏色,還被其他孩子踢或打。
聽起來很嚴重,但以我的觀察,家長也許太敏感自己的身分和膚色,
因為台灣人特別是台灣孩子不會有這樣的概念對於不同膚色,
小學生單純的是互相打鬧,不只是鬧非裔孩童,日韓,美法的都玩在一起,
他們眼中沒有膚色的概念,因為都說英文,都是嚴格的要求孩子
要為他人著想並且互相尊重,提到種族歧視未免太嚴重。

想說的是,很多觀念其實是大人帶給孩子的,小孩天真爛漫

說日文的和說法文的一開始其實不會有隔閡,我們的教育目的
也不是為了要區分他們,反而是希望每個孩子能以自己的族裔為榮,
以自己的文化和語言為榮,彼此欣賞彼此尊重。而想做到這些,
只有透過不斷的接觸和交流,認識和溝通,才能有成果。
不知道這樣的想法是否太理想?

而所謂的理想是否能透過一點一滴的跨文化教育而實現,我還在探索,

碩士論文只是第一步,使用人類學研究方式的概念說明一個文化所賴以
形成的要點和外在特徵,是希望能破除那些被大家積非成是習慣的刻板印象
剛好我拿了日本人和台灣人做例子,而從層層疊疊的比較和交互討論中
發現日本人真正的行為特色和背後的思想意識,這個核心是放諸四海皆準
且可以非常犀利的接受檢驗和挑戰的,酷吧!

希望我還可以再接再厲的寫下去,2015首發 :)







by the way, 藉此照片悼念於今年初逝世的新加坡前內閣資政李光耀先生,

你的英明和智慧照亮了我的研究之路, 也證明了不朽-華人治國是可以獨步全球的,比如新加坡。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