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4.2017

Liverpool, a muse birthplace or a slavery heil?




                 在利物浦的第二天, 天氣濕冷, 約10度上下的氣溫, 我走進了外觀非常現代化的, 灰色水泥設計的建築, 原來是利物浦博物館.



                 不用門票, 免費入館, 是我在利物浦三天的最大印象, 大多數利物浦的博物館都是自由進出, 所以你可以看見很多青少年, 年輕人或是老年人在裏頭, 也有兩個小學團體進去做校外旅行。


    我很驚訝於利物浦的常設展居然把自己和上海的連結放在一起,這個展不大,但細細看完也要一個多小時,他們訪遍了住在利物浦的老華人,把他們當年來利物浦的資料,書面的、錄音的、影像的通通蒐集下來,我真的沒想到利物浦的市立博物館會這麼重視他們和華人(少數族群)的聯結。若是還在研究所,這真是個蒐集報告材料的豐富去處。

    一樓是介紹利物浦與上海,和利物浦與曼徹斯特的火車聯通。上去二樓是一個攝影特展,展的是利物浦與香港,沒錯,又一個令人驚豔的展覽,策展人開宗明義的寫了,「我是出生在利物浦的華人,我有華人血統,我爸爸從1940年代來到英國,利物浦,他在這裡度過了20多年的歲月,然後他帶著我和哥哥回香港探親,我才發現原來我在香港也是有家人的。雖然你很明顯發現我是帶著英國人的視角(British angle)在看著我的家鄉,但無可否認,當我回英國後,我也產生了自己的家鄉認同,我對族群的記憶是來自於"吃",它的存在甚至比語言更強大,我爸媽在我小時候會一起在周末時去吃中華館子,那時對食物的印象,讓我產生了族裔連結,因為這些食物開始,我認識了我的族裔文化,他們甚至比族裔語言影響我更深。我得說,我的自我認同,是由利物浦,香港和英國西北部形塑而成。」 


    二樓的另外一半才開始了我起初的期待,從盎格魯薩克遜人開始,從侵略戰爭開始,到後來的大英帝國,相伴的輔助介紹有「英國的光榮時期與落幕」影片和「披頭四對利物浦的影響」等,我覺得很尊敬的是,英國不像其他國家,英國是殖民者的身分,從15世紀開始,雖然不是最早的海外拓荒者,但為了替工業革命尋找更大的市場與勞動力,英國開始了世界上最大的殖民旅行。不像日本一開始就擬定了大東亞共榮圈的侵略政策,我其實很好奇英國的殖民政策為何,是建立最大的殖民帝國?或是進行最大版圖的殖民化?在這些被殖民的土地上,他們的心態是什麼?就一個21世紀人的角度回頭來看這片歷史,我其實反而不太理解愛爾蘭人堅持要從英國獨立的心情。
  
    這個影片,非常簡單扼要地敘述英國人佔領從印度,香港、愛爾蘭,美國、澳洲等等地方,然後提到各地開始要求獨立,美國,印度,愛爾蘭和澳洲等等,或者從殖民者的視角來看這段過去,鮮少突顯到被殖民者的被同化和適應過程,但在種種或戰爭或和平的歷程中,我覺得英國的國民性本身也顯現在一部分的獨立國家身上,因為如果是日本,日本能接受他的殖民地要求獨立嗎?當初台灣是因為戰敗被退還給中國,而不是日本允許台灣獨立。但英國接受了澳洲獨立,印度獨立等,是不是顯示了英國在殖民上的政策更有彈性,更有談判餘地?有機會可以再來談談英國和美國的語言關係,以及英國和愛爾蘭的語言關係。愛爾蘭特別的地方在於,他們認為因為使用愛爾蘭話所以和英國不是同一國,可是美國和澳洲就可以接受自己仍使用英語的事實?即使美國有印地安人和澳洲有毛利人,但他們並沒有因為脫離英國就改使用自己的族裔語言。

    是什麼樣特殊的歷史背影讓愛爾蘭人覺得說了愛爾蘭話就不能當英國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