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1.2023

Cross Road: Cross Culture

 

                   在成為一個中文老師以前, 我是一個半調子的人類學家; 不是因為喜歡下鄉, 是因為論文的題目剛剛好都歸在了人類學的那欄-我很感恩, 可以變成一個半調子的人類學家, 就像當年寫作風格被歸為意識流一樣, 也許這是自閉症帶來的禮物,  我也很感恩, 擁有了一點文采, 可以透過文字來幫自己發聲, 來跟這個世界說話!

                   如同之前介紹過的"江城", 其實它把我拉回到更久一點以前的旅居回憶: 在柏克萊修課的兩個月裡, 我選了一門女性主義; 而當時選擇的一本書/回憶錄是一位韓裔女作家的生平, 先不說亞裔在美國求生的血淚史, 當我最近重拾起這部分的記憶時, 其實更常思考的是自己在英語世界的價值/優勢是什麼? 

                   我想當然不會是我的語言能力, 但卻是我的雙語能力, 以及跨文化的理解力, 因此, "江城" 這本書突然跳回到我的腦袋, 它同樣是一本跨文化書寫的記敘, 但是從一個美國人的眼光去看90年代的一個位在長江中游的中國小鎮, 有人說它沒那麼大的價值因為作者早知道他會離開那個地方, 但不正是因為他知道他將離開, 所謂的'異鄉人的眼光"更加犀利而敏感, 從而記錄出更多當局者迷所難以辨別的美好?

                   我同意作者在自述中提到很多中國的好, 是媒體未曾報導過的, 比如小人物的日常, 純樸的民生生活以及我同樣曾感受到的滿滿人情味; 我期望未來某個世代, 中國人能有能力真正為自己發聲, 不再是寄生或倚靠某種權力之下的空殼產物, 中國有賴以綿延的歷史和文化, 當然也和世界上的其他民族一樣有著熱騰騰的感情和血液.  

                  我所生長的背景時空, 長期地在幾股權力角力中生長, 當中一股大的勢力也無可避免地影響了我的認同與文化; 我不知道從小移民到異鄉的孩子所受到的文化衝擊有多大, 但身為少數民族在美國求生的經驗, 我相信絕對是嚴酷的, 當然也許今時今世已經不同, 但當我讀到80年代的那個韓裔女子的成長經驗, 讓人對"美國"有了前所未有的幻滅, 包括後來她在紐約被強暴而離開人世....都會再三讓人反思, 離開故土的決定究竟該或不該? 




                  

沒有留言: